青春,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弥足珍贵。“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青春。”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首次出版。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了“九.一八”和“一二.九”关乎民族危亡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命运。 2019年9月23日,《青春之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读着它,我们紧跟着它的节奏,回到那个时代,像心跳一样,你停不下来,你不可能停下来,因为时代在召唤,它催着你前进前进……
记得第一次看《青春之歌》还是在我上初三的时候。看完以后,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邃,让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几十年前,化身为书里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沉浸在青春激扬的火热中,陶醉在热血染红的记忆里。 生活的海洋,只要你浮动,你挣扎,你咬紧牙关,那么,总不会把你沉没。 杨沫
主人公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她的家庭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道路。她和余永泽的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参加革命后热情有余冷静不足,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经验。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便在惊喜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她在入党后以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顽强工作,克服了自身弱点,最终成长为一名先锋战士。
1959年《青春之歌》公开上演后各电影院全部爆满,电影的主题曲《五月的鲜花》也随着电影一起流行全国。邓颖超写信给杨沫说:“《青春之歌》电影我看过不止一次,小说也看到‘忘食’。” 那个年代,严酷的斗争总是紧张得没有一丝喘息的时间,刚刚从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脱身,来到新的环境,却又卷入到另一场新的险恶之中。斗争达到巅峰之时,林道静先后两次被捕后虚弱的身体,徐宁意外的不幸被捕,江华演讲完后迅速消失......一切都紧紧地攫住你的心!“在激烈的紧张的斗争中,个人的一切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这,应该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 每当沐浴和暖的春光,聆听清脆的鸟鸣,看着周围美好而安详的一切,仿佛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从来没有过那些惨痛屈辱的历史,从来就没经历过黎明前的黑暗。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正是无数的林道静、林红、江华和卢嘉川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让义勇军进行曲更浑厚,让五星红旗更耀眼! 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不屈不饶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做一名自愿服务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志愿者”,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即使囿于一方世界 我们也能看到 人世百态、古往今来
来源:叙永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