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末 于 2018-7-20 17:58 编辑
女主人段秀芬,干练贤惠,55岁的她比同龄人早早地长出了白发。她抚养儿女、操持家务,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
男主人杨正云,60岁,双下肢全瘫在床整整14年了,却头脑清晰,乐观豁达。并且坚强面对困境,坚持躺在床上用双手编织农具补贴家用。
“事情来得太突然,感觉那天的时间过得很急。” 杨正云躺在床上望天花板慢慢回忆着……
14年前,2004年3月一个普通的赶集日子,他在赶集途中不幸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瞬间就昏迷过去了。
“那个时候,小幺儿才两岁多点。”段秀芬接过话继续摆给大勇哥听,“这个事情对我们的家打击太大了,尽管通过打官司获得了一些赔偿,但是人送去多家医院治,还是没治好,家里的顶梁柱塌了。”
“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好!”杨正云说:“大概治了两、三年,到处医院都去看了也不行。肚皮以下,两腿全没了知觉,大小便没处收留,还根本不能坐,因为盆骨和腚部受伤萎缩没法子支撑上身,只能一直躺着。幸好上肢还能正常活动。这么多年来,全靠屋头幺儿妈伺候我生活。”
杨正云的想法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也正好让他混混时间。” 段秀芬介绍说,“我就把竹子给他砍回家,把他需要的手锯、钢刀、钳子、锥子全都安置在他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然后削竹篾、编织农具都是他一手完成。”
“编农具后,他就让把床从寝室里搬到堂屋大厅,这样既宽敞光亮又好。”
走近杨正云家,自然就会被他的那股干劲折服。杨正云所躺的床紧靠堂屋大厅左侧,头朝外,床头周围挂满了工具、竹篾以及精巧的成品农具。
在他手上,几组竹篾经他翻覆搬弄两下就成了筲箕雏形,再添加两根竹篾之后,“嗒!……”拿起刀具在竹篾上有力地敲打起来,筲箕雏形逐渐牢固起来,再经过一番修整加固,就编织完成了。
“像脸盆大小的筲箕卖10元一个,一般要一天半才能编完。再大一点的12至15元一个,最大的50元一个。”
杨正云会编织的农具还很多,背篼、撮箕、箢篼、刷把等等,但凡农村常用的农具,他几乎都会编织。
“大背篼50元一个,但要用3天时间才能编一个;编织一挑箢篼所需时间、所卖价格和一个大背篼差不多。”杨正云说。
“他这一编就编10来年了,一直躺在床上编。”段秀芬说:“现在政策很好,我们家享受到了第一批农村低保,也申请到了贫困户精准帮扶政策,每月还有重度残疾人补贴和护理费。但他还是坚持编织农具,卖了过后贴补家用,虽然收入不多,但多少有点收入就很愉快。前两个月的农具卖了142元。” 段秀芬说完脸上绽放开心的笑容。
黄桷坪村党支部副书记魏练华对杨正云“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赞叹不已:“他们真的很勤劳,自从我晓得他的情况以来,杨正云就一直这样坚持搞编织。段秀芬前两年获得村上的公益岗位工作也很是负责,每样事情都认真完成。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关怀后,更是懂得感恩。”
一块蓝布 她精心缝制 成为丈夫“护身衣”
在杨正云的卧床兼工作室上,有一大块非常显眼的蓝布。
这块蓝布其实是妻子段秀芬专门为他特制的“工作服”——上面缝制了袖子,袖口处缝上松紧带保证穿着时处于封闭状态,便于编织操作。下侧的长度足够盖住全身,以防尘渣杂物掉进被褥。
杨正云的日常护理要求很高,每隔三小时左右,就要帮他翻一次身,晚上则需设闹钟定时护理。最麻烦的是收拾处理大小便,用的是好几块白布当着尿布长期垫着,一旦弄脏了需要立即更换、清洗。还有每个月剃一次头、三四天刮一次胡须,段秀芬是“全能型”的护理员。
有了妻子的精心照料,杨正云的饭量比前两年还稍好了。 “现在每顿差不多可以吃两碗饭。”段秀芬介绍说,她有时也感觉自己有点吃不消,因患高血压,晚上只要起来过后就睡不好了。现在儿子也外出务工了,照顾丈夫、料理家务、种菜喂猪等事情全由她一人承担。
“家里根本离不开人,所以不敢出远门。”段秀芬讲述家庭情况时透露了一桩心事,大女儿已出嫁多年了,也几乎没有去看望过,更不用说“享清福”了。
杨正云的床头,妻子还专门为他准备了旱烟叶、烟杆、打火机和一个盛烟灰的杯子。累了的时候,杨正云就抽根旱烟解解闷。
▲杨正云闲时抽烟解闷
与杨正云交谈起来,他的思维逻辑十分清晰,语言表达流利顺畅。 离床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台电视机。看电视也是他的一种休闲方式。
杨正云瘫痪后的世界里,他每天编竹器贴补家用,其他时间则看电视新闻。他比好多人都弄得更清楚,有时还摆给妻子听。
“我不看电视剧,那都是演出来的,感觉是假的。”杨正云说:“我看电视的时候,就只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党的好政策和身边发生的真实事情。”
采访手记:杨正云今年60岁,花甲之年的他,没有被困境击垮,瘫在床上也坚持用双手辛勤劳动。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他并没有“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这样坚强、勤劳、勇敢面对生活的平凡人物,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而杨正云、段秀芬夫妻两人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恩爱有加,更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