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的传说
故国神游:天台山的传说朝霁 从历史文化名城川南叙永县城动身,沿321国道南行约20公里, 山势越发陡峭, 河水越发湍急。隔河而望, 对面矗立着一座山势奇特的山峰。山峰成方体, 四壁如削, 山顶平整,像一座天然的平台,故得名天台山。 天台山有几奇: 山四壁有三面几乎与地面垂直,草木不生, 石灰岩体经亿万年风雨剥蚀,几近白色,而山脚和山顶却树木茂盛。只有一方的岩壁稍有凸凹,长有灌木杂草。先民以径尺的杉木斫成大木梯,利用岩石的凸凹随势连接,直达山顶。这些木梯苍苔斑剥,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登山者手攀脚缘而上,到了山顶, 豁然开朗,无限风光在险峰。但见平旷如坝,有耕地百余亩。土地肥沃,一切物产与坝区无异。正中有荒废的古庙及和尚丛葬。从庙中遗留的一口可容几挑水的大锅来看,当年僧人香客一定不少。据说几十年前上面是一个生产队,现在大部下山居住了。那时,耕牛及猪羊都是在小犊小羔小崽时由壮汉背负而上,从此不再下山。山上的饮水全靠庙左的一口小井,其井口小肚大,形如葫芦,故名“葫芦井”。水容量仅一挑,随舀随满; 但至满为止,不漫不溢, 四季不枯。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此山孤峰拔起,水井亦在最高处,水从何来,匪夷所思。庙前有一株桂花树,名“月月桂’’,据说除冬腊月外,月月开花。我们登山时,正是旧历五月,果然花香馥郁。事有不可以常理喻之者。 在山顶靠公路一侧的巨石上,有几个碗口大的圆孔;当地人说,公路对面山顶上,也有同样的石孔与之遥遥相对。 据说明朝崇祯年间, 造反的彝族首领“奢王”奢崇明为对抗明朝官军,曾屯军于山上,那些圆孔就是他们固定藤索桥的地方。估量两山跨度,至少两百米,工程之难度,可想而知。当初探险开拓的先民是无法知道山顶还有这样一块“风水宝地”的, 而却不惜人工物力,终于达到顶峰;天道酬勤,也算一段佳话。 山下迎河一面的石壁上,浮雕着一道石门,高约四米,宽约两米多,上面竖排着三个似鸟爪,如兽蹄,似文字,如符号的刻痕。山民传说,那是一道“天门”,上面是三个天书上的字。如果谁把那三个字认出来,石门就会自动打开,洞中宝藏任你取。据说几百年前,有个饱学的秀才认出了第一个字,石门开始嘎嘎作响;认出第二个字,石门启开一道缝,珠光宝气从石缝里透出;可惜秀才认不出第三个字,石门一会儿又自动关上。留下千古遗恨,亦留下千古美谈.近年调查文史资料,经云南大学彝文专家辨识,确定为“天台屯”三个彝文字。“屯”就是彝族的军政首脑机关所在地。 据史料介绍,当年方圆几十里曾是彝民聚居之地,而现在这一带已没有彝民。他们为甚么神秘失踪了呢?据离此百来里的水潦彝族乡口耳相传,他们就是奢崇明部落之后。他们的部队又到哪里去了呢? 这又引出另一个传说:当年明朝官军久攻不下天台屯,派彝民上山送信,说彝兵只要退一箭之地,官军就收兵。彝族首领如约与官军将领相会,饮血盟誓。验过箭杆印记以后,明将向乱山丛中连射两箭,诡称一支射到了贵州大方境内,一支射到了凉山。彝民首领不信,派人随官军前去“验证”,果然两支箭分别“射”到了两处的山崖石缝中。彝民耿直,只要有约在先,即使砍脑壳也要认帐,只好率部转移,后来才知道中了官军的诡计。这个故事反映了历史上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欺压和少数民族对大汉族主义者的不信任。历史事实是:奢姓彝族首领在洪武初被朱元璋封为世袭的“永宁宣抚使”(明清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武职土官)。奢家有女奢香远嫁贵州水西宣抚使,其夫病故后,通兵习武的奢香代袭宣抚使一职,位在贵州各部土司之上,统领四十八部土官。明末奢崇明造反,沿江而下,一直打到重庆。后被官军镇压,奢王被处死于今之古蔺(境内至今有“奢王坟”)。余部大部迁移,一支投靠到贵州大方,一支到了凉山。历史与传说互证,令人神游故国, 发思古之幽情。 天台山风景秀美,近年来成为叙永青年人旅游和集体活动之所,而一般老年人却无缘一览清境。有人曾设想,建缆车直达山顶, 或以现代技术及材料恢复当年天台屯之索桥。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这个愿望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登山的手段现代化了,登山的情趣也就乏味了。(1450字) 作者 : 靳朝济通联 :泸州日报社点击关注叙永网微信公众平台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4MTMzNw==&mid=200288348&idx=1&sn=1b0f62b6f8d36d16f38a8c92672e29d1#rdQQ群:95899704点击>>>【叙永网微信公众平台】关注我们QQ群:9589970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