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康:熊文灿籍贯考
明末,全面负责办理镇压农民起义的兵部尚书,陕西、湖广、河南等九省军务总理大臣熊文灿,《明史》上说是贵州省永宁卫(今四川省叙永县)人。这个说法欠准确,现试就此加以考证,就教方家。 《明史》对熊文灿的评价很是不好。崇祯皇帝更以他对农民军力求招抚,误了军国大事为由,砍了他的脑袋。其实,熊文灿不失为一个能臣。他在福建巡抚任上,就曾经成功地招降过海中巨盗郑芝龙(即郑成功之父),借助郑芝龙的力量,彻底荡平了福建一带的海盗。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又在湖北招降了张献忠起义军。张献忠到底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姑且不管,但至少也为被流动作战的农民军牵着团团转而疲于奔命的明官军与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争得了喘息的时间和休整的机会。如果明王朝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未必不发生变化。可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崇祯皇帝本人的刚愎自用与决策失误等等,明王朝没能抓住这一线生机。崇祯十一年,张献忠在湖广的谷城县东山再起,一路杀向西川,形成不可收拾之势,最后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这实在是独木难撑大厦,不能全怪熊文灿的。 明王朝一打败仗,便斩督师大臣,一连杀了七个。实事求是地说,这七个督师,包括熊文灿在内,都死得未免有些冤枉。所以,事隔百年以后,不但熊氏子孙不以文灿为耻,连今日编修新地方志的泸州市与叙永县的“秀才”们,提起这个失律受斩之人来,犹自津津乐道。泸县认为,熊文灿本是泸县人;叙永方面说,熊文灿是叙永人。事实真相到底如何?看来也确有研讨之必要。 明代年间的泸州,其下管辖本州和江安、纳溪与合江三县。所谓本州,大致包括了今日泸县和市中区(1997年永康按:市中区,1996年改置为江阳区和龙马潭区)。现在归由泸州市管辖的叙永、古蔺二县,明代属于少数民族头人世袭担任宣抚使的永宁宣抚司领地,类似于现在的民族自治州。永宁宣抚司在行政上归由四川省管辖。与此同时,在永宁(今叙永县),明朝又设置了一个主管地方军事的军事行政机关,驻兵戍守,屯田垦殖,镇压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民反抗活动,归由贵州省管辖,叫做永宁卫。《明史》上说,熊文灿是永宁卫人,也就是说,他是贵州人。这种说法,并非是没有根据的。旧编叙永地方志里,辑存有一篇熊文灿本人为永宁城蓬莱桥建成撰写的《蓬莱桥记》,文中直书:“甲寅冬,衔命如闽,便道旋里,见桥成以石。履其上者,俨若跨长虹而渡弱水。予会诸父老而叩之曰:桥之成也,意者帑金助欤?宪帅临欤?邻封恤欤?工自勤欤?讵知不然。”这就是说,熊文灿在北京奉旨巡抚福建,之任途中,曾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便道旋里”,返回永宁(今叙永县)故乡,看到蓬莱桥已经建成,还召集乡亲调查过修建经费的来源……后来撰成了题记。蓬莱桥,至今还兀自屹立叙永城中的永宁河上。有熊文灿本人文章为证,有实物为证,当然可以认定熊文灿是永宁卫、亦即今日泸州市的叙永县人。 然而,泸州市和泸县方面,却又自执一词,说是今日泸州城外35公里的云锦乡龙川坝上,有前代摩岩石刻“熊文灿故里”五个真书大字。熊氏子孙甚繁,至今已成里中大姓。“文化大革命”时期,为避免“扫四旧”毁损这方摩岩,当地熊姓人家与有关方面,齐心合力,把这五个大字抹上稀泥,化有为无,使之逃脱了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得以保存至今。如果要说熊文灿不是泸县人,至少也要对这方前代刻下的摩岩给定一个“说法”,并且解释当地熊姓人家怎样“冒认”了祖宗。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清代嘉庆年间修成的《四川通志》里,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编纂四川地方志的“秀才”们,不愿意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只是在他们的书里把疑问提了出来,说是需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解决。嘉庆《泸州直隶志》和这部志书的光绪八年重刻本,民国27年刊行的《泸县志》里,也同样重复了前引《四川通志》上的这段文字。於是,熊文灿的籍贯到底是哪里的问题,便成了400年来的一桩疑问。 熊文灿是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丁未)考中进士的。从万历丁未进士题名碑录查明,熊文灿本人当时所写的是:“永宁籍、泸州人”。当时的永宁,并不在泸州的管辖之内。 熊文灿为什么要这样写?1981年,笔者已故的友人熊问渠先生和另一位今已届80的前辈学者熊万钟先生(1997年永康按:万钟先生而今也已作古)分别告诉笔者:“《熊氏家谱》还可以找到。”他们都是泸县云锦乡人,都说是熊文灿的后代子孙。可惜的是,他们两家都没有把《家谱》书保存下来。1983年春,执教泸州市三中,一位姓熊的学生,把他们家珍藏下来的《熊氏家谱》借给了笔者发阅。在这以后,有关文物管理部门,也从云锦乡等地征集到了另一册这部历尽沧桑,几经劫难的《熊氏家谱》。从版本学的角度看,笔者看到的这部《熊氏家谱》,是清代嘉庆庚申年(公元1800年)成书的,乃系根据明崇祯十一年熊文灿本人亲自作序的《熊氏家谱》修成的第二次续修本。在此之前的清圣祖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还曾由一个叫做熊朝国的熊氏族人主持进行过第一次续修。这部《熊氏家谱》里,对熊文灿的记载特别多而详尽,广《明史》之所未载,而其所记又无不与《明史》相合。其相异者只有:(1)“寄籍永宁,由贵州学于万历丁未赐进士第。”(2)没有记载其被崇祯皇帝下令砍头一事,这显然是按照《春秋》大义为亲者讳了。从文物鉴定的角度看,笔者有幸看到的这部《家谱》,已有一些缺页,由于年岁既久,已有虫蚀、损坏和装订线断落的现象,纸质和刻印也并不很好,当时犯讳的字,分别都是缺笔,可以认定不是近代伪造之物。图形古朴,资料翔实,令人可信。这部《家谱》说,熊姓原本江西大族,元末红巾农民起义的战火中,逃入四川泸州,旋即分散各地,其纪事诗云:红巾贼乱势非常,十八宗支各奔乡。逃出姜门镇一户,大田角里庆安康。玉蟾关外一支好,世代贻谋日月长。大坝熊家场下接,荣昌第一二隆昌。熊家漕下小溪转,何况贵州他一房。洞号大村地不小,至今犹是姓名扬。元湾嘉定大松坎,雅州一支兰蕙芳。上洞坎间推一脉,虎溪顺庆迪前光。泸州并及永宁地,同是元公一脉香。 姜门,今作“嘉明”,即泸县嘉明镇。大田、玉蟾,均在今泸县境。大坝,今四川省兴文县地,明代属永宁宣抚司。大村,今属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明代是贵州永宁卫之地。熊姓宗支,从荣昌、隆昌一带开始,一直向南散居在泸州、永宁,乃至嘉定(今四川省乐山市)和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大片辽阔的地域上。崇祯十一年,熊文灿正是春风得意,督师九省、直上青云之时。为了光前裕后,他领衔主持编修了《熊氏家谱》并且亲自为之作序。在这篇《序言》的后面,熊文灿的署名是:“赐进士第丙午科贵州乡试第二名,……丁未科会试一百第八名……熊文灿。”与《谱》中所记由贵州学赐进士及第相合。从续修本的序言,我们还得以知道,熊文灿下世以后,在明清交替的战乱中,熊氏子孙离散,家道衰落。又过了30年,也就是清圣祖康熙八年,熊朝国在人民生活初步安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重振家声,把他苦心藏存的家谱册从地下挖了出来,据以重修。嘉庆年间续修,似乎也并未更易原谱一字。这也可以说明,现在我们看到的《熊氏家谱》,并非伪造之书,书中第一篇序言,确系熊文灿本人所撰。所以,熊文灿在贵州乡试考中举人并且以贵州举人的资历格赴京会试,得中进士一事,是无庸置疑的。 那么,根据明清年间士人只能在原籍参加乡试的规定,是否可以得出熊文灿是永宁人的结论呢?不,熊文灿是地地道道的泸州本州,亦即今日泸县云锦镇人,这是他自己进士题名时写下的。然而,他虽然生长泸州,却具有贵州省永宁卫的籍贯,这也是他进士题名时自己写下的。这便是熊文灿籍贯之谜的事实真相。 熊文灿为什么要把自己籍贯从泸州改为永宁?他是怎样改籍永宁的?根据明代社会和官场的实际,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为了更容易地考中科举,金榜题名。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己卯》条记载:“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开科(科举取士)……未尝限其名额。由是四方游食、逋罪生、儒,皆冒永宁籍求试。……至是,御史孙襄请行禁止,部覆报允。”至于四川永宁宣抚司及其辖下的九姓长官司(今兴文县古宋镇一带)地区,更早在明代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颁发过不准冒充该地籍贯应试科举的命令。但是,直到清代末年废除科举,这种冒籍应试的现象一直未能真正禁绝。光绪年间参与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原籍四川省富顺县,也曾经冒籍九姓长官司(九姓乡,今属兴文县),去当地应试考秀才,只是被人查出,才没有考中。贵州地处边陲,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明王朝不限制科举录取人数,事实上是对这一地区的一种优惠和照顾,用这样的手段鼓励当地人民学习,提高文化水平,且示羁縻之意。而且,从录取的标准看,也远比四川内地要低一些。在这样的形势下,冒籍贵州永宁卫,便成了熊文灿的终南捷径。尽管早在嘉靖三十四年,朝廷就已明令禁止,一经查获便要严加惩处。而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万历年间,熊文灿依旧得以成功地加入了永宁籍贯,因为熊姓宗支历来就有世居当地的。他甚至不需要在当地购置田产,其宗支也“有粮在册”,可以名正言顺地应试科举,不会被认定是所谓“游食”之人。当然,为了蒙哄学政长官,在永宁象征性地购置一点田地产业,真正有粮在册,也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就不必再进一步去探求和考证了。? 从熊文灿题名看,他在冒籍永宁以后,不但在当地考中了秀才,而且还在贵阳乡试中高中举人。又过一年,才在北京考中了进士。他及第后的题名写作“永宁籍、泸州人”,完全符合他的实际。这一事实,反映在他本人领衔修成及其以后续修的诸本《熊氏家谱》上,就是“寄籍永宁”。 所以,我们无论说熊文灿是永宁人还是泸县人,都有其道理和依据。当然,平心静气而论,事实的真象应当是:熊文灿是冒充永宁籍贯而生长于今泸县境内云锦镇的泸州人。 《熊氏家谱》记载:熊文灿去世以后,归葬“新溪子薄刀岭玉皇观,墓门正对瓦窑滩。”岭、观,地望今已不详,但瓦窑滩还可以找到,这便是泸州城东16公里长江南岸的今瓦窑滩,与北岸的泸县新溪乡(旧名新溪子)遥遥相对,距离熊文灿生长故里不过15公里。如果《家谱》记载属实,他的墓葬便应是在新溪乡境内的长江北岸与瓦窑滩相对的高岭上。按照旧时风俗,叶落归根,人死是要归葬故里的。如果我们能够在那里找到这所墓葬,便可以更进一步证实这位当时身系国家安危的军国大臣熊文灿的确是泸县人,后世在当地镌刻“熊文灿故里”摩岩,信非虚语。点击关注叙永网微信公众平台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4MTMzNw==&mid=200288348&idx=1&sn=1b0f62b6f8d36d16f38a8c92672e29d1#rdQQ群:95899704点击>>>【叙永网微信公众平台】关注我们QQ群:9589970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