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日,我们敬仰的散文大师,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硬骨头的中国男子汉"的朱自清先生,因贫病交加,而又拒领美国救济面粉,在古老的北平城与世长辞,至今已94年了。回想94年夏季,先生在叙永与我们那段短暂的接触,却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当时,朱自清先生是应聘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由蓉路过叙永的。他就住在县城鱼市口宝和堂李铁夫家里。带有李的一封信,介绍他与叙永盐商袁昭明相识。袁虽自幼从商对文人学者却甚敬重,接连十多天,在家宴请先生,两人或漫谈,或一同观赏袁家珍藏的古玩字画,辨别真伪,相得甚欢。我刚刚从联大辍学,任教丹山补习学校,校址恰就在袁舍,所以有机会随时奉陪先生。记得一个仲夏之夜,我与在宝和堂学生意的袁耀祖陪着朱自清先生步出李铁夫家,从杨武坊经永宁河下桥转到上桥,观看两桥之间的夜景,给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 他在写给朱光潜教授的一封信里,有着这样一段描述
"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从中流过,蜿蜒多姿态,河上有上下两桥,山高水深别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10余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广阔, 有气象,西城是马路,而石子象刀尖似的,一下雨,到处是泥浆,两城都不好走。"把叙永城当年的景况,描绘得多么真切呵!朱光潜教授特把它摘为自己的《日记》, 发表在80年代《语文教学》月刊上。朱自清先生早就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了,但在叙永的那些日子,他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带行李中,这箱是书,另一包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在房内煤油灯下俯首案前,悉悉率率地翻书,抄写不停。刚到叙永两天后,他便下厨房嘱咐炊事人员,每餐只需一荤一素一汤就够了,用茶用水都是亲自到厨房自取,从不轻易叫人,没有一点名人架子。每次进餐,常与王继伺及我们师兄一桌,有说有笑,谢绝别人与他添饭,他说:自己能吃多少就添多少。论年龄,我们都是晚辈,但每次到楼上去邀请他,看望他,用马灯照送他回宝和堂,离开时,他都要送出大门,说声下放再见。
朱自清先生非常热爱青年一代,曾先后应私立培根小学、县初中邀请,给学生们讲话,鼓励他们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遗憾的是,朱自清先生在离开叙永时,曾分别赠送我和袁昭明一把竹桷宣纸、红漆烫金,绘有墨竹及题字,铃有"佩弦"二字朱印的杭扇,我珍藏多年,1966年竟被当作"四旧'"抄走了。 葛学清(文) 资料来自叙永文史资料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