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扇窗 发表于 2018-9-30 17:01:50

【我们的扶贫故事】扎根基层养牛场,用心编织奔康经

本帖最后由 给你一扇窗 于 2018-9-30 17:11 编辑


扎根基层养牛场,用心编织奔康经厦门大学 申雅茹
       初见“光头书记”       2018年暑假,厦门大学张德富教授带领我们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叙永精准扶贫实践队来到了叙永县江门镇高家村实地调研。刚刚到达时,就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急急忙忙从村委会中跑出来,将一位老大娘来看望他送来的土鸡蛋、蜂蜜又塞回老乡手里。       后来,村长告诉我们,他就是中国电科派驻高家村的张伟书记。今年六月份张伟书记突发昏厥、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住院治疗有一个多月时间;因为住院检查的需要,头发也被剪掉了。“张书记今年上半年还是‘长发飘飘’呢,现在老远看到‘光头’还真有些不太习惯”县扶贫移民局的一位同志笑着说到。       张伟书记和中国电科在村里帮扶建设的养牛场,不仅组织村民来牛场务工,还在今年春节前对村里面的贫困户实现了分红。不少勤劳肯干的群众都拿到了三千到五千不等的务工收入。村民看到张书记又回到了高家村,就送来吃的,给张书记养身子、希望他赶快好起来。(高家村科窖牛场外景、养殖实景)       研究所里“知识分子”在小山村的日常       “我是2017年来的高家村,现在已经一年了。”2017年的夏天,为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和中央选派,张伟书记来到了这个在乌蒙山大山深处的村庄。高家村没有一户姓高,就是因为处在这片山地的最高点而得名。全村共有113户贫困户,现在村里通了公路,但是从县城到村里还是要赶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在村里一些地方,出行还是靠大家一脚一脚踩出来的山路。       “刚开始从中国电科的研究所、从重庆的现代科技厂房里来到村上,还真是适应的一段时间”。秉着一定要为村里做实事,带领百姓脱贫奔康的信念,张伟书记开始了他的驻村工作。成立高家村党员服务工作队,建立牛场产业党小组;走访村里的贫困户,安置贫困户到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给村里的年轻人介绍工作,为读书的娃娃们设立奖学金;带领村干部学习考察发展生产,组织管理村里的养牛场,动员村民种植牧草、散养跑山鸡……这些事情就是张伟书记每天的日常。我问张书记“每天累吗?”,他说“能让村里慢慢更好,就不累”……(组织党员服务队在村集中安置点种植牧草前后对比)​      “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发展村集体经济       “适度规模的肉牛养殖就是我们现在发展的主要产业,虽然现在我们刚刚起步、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大家能增收,再难再苦我们都要干出来。”张伟书记带我们调研了村里的养牛场时这样讲到。       据了解,牛场距高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5公里。2017年四季度牛场实现肉牛小批量出栏,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十万元。同时,今年三月份已建成规模扩大了牛场二期。张伟书记回忆起牛场刚建设时,说:“我们开始时,带着村里干部想买到好的‘架子牛’。就是找那种骨架大、能多长肉、能卖好价钱的架子牛。讨价还价,经常一买就是一整天。”“建厂时从牛的水槽建多高多宽的小细节到牛粪如何处理的大问题,都是我们一点点慢慢摸索出来的。”现在,牛场引进了西门达尔杂交品种,1200斤以上达到出栏标准,并用了自动供水喂牛防止疫病传播。而且,坚持生态绿色养牛,所有的牛不喂饲料,只喂当地种植的国牧一号牧草、玉米杆等。        “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高家村村集体发展了,才能帮衬着大家过得更舒坦,才能给大家找到‘票儿’赚!”村长告诉我们,这就是张伟书记经常给他聊的几句话。(抓进度督促牛场建设,成立产业党小组)​      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村子的“改变”       “牛满栏、草满坡,这就是能让老板姓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改变’!”,“不仅为高家村留下一个牛场、几段路,更要留下一支队伍,一套制度和一个可以盈利的模式”,“只要村民能‘好’,只要村里的面貌‘今天能比昨天好’,我们干起来就有劲头,群众才更有奔头”张伟书记如是说。       如今,张书记已经交出了一份扶贫攻坚的阶段性答卷。看到村里面今年落实的第一批40亩牧草基地的草儿已经长了一人多高,今年第一次牧草收割、青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张书记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欣慰的笑意。       这答卷上的图样,正在让这座乌蒙山高山过渡地带的小山村慢慢变了新的模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的扶贫故事】扎根基层养牛场,用心编织奔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