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七:“摩尼野史”巧然暗合《明史》
本帖最后由 -一颗苹果 于 2016-9-17 09:35 编辑民谣:八月十七月无光,红土川头杀奢王; 苗子倮罗贵无种,从此遁入水西场。…… ——题记
正史者,朝庭纂集之正书也,是指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代表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宋史》《元史》《明史》等,正史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当时代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字句,故对待正史有必要看如野史、杂史加以认证。正史通常由下一个朝代修订,例如修《明史》,从清顺治二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前后历时94年,最后由大学士张廷玉定审进呈,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我国民国时,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有《清史稿》,后因时局多变,主编赵尔巽决定提前刊印。
野史者,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如《家谱》就是野史的一种。古代称“稗官野史”,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也,野史者,民间传闻也。
所谓“野”,有两层含义:第一,从与在朝人士相对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层人士所作,未经官方审定,更不是“钦定”的,甚至为官方所禁,不是藏于庙堂官厅,而是流传于“野”,当然,其中某些书也流传到官厅,在流传中经过官方删改;第二,从雅与俗、文与野相对立而言,是未经人工过分雕饰的,是原始的史料,虽然显得粗鄙,但具有原始性、真实性。
野史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不少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刘鹗《老残游记》云:“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虚证诸实在。”相比较而言,正史的史料更可靠,更权威也更可信,由于封建的正统观念及其他种种原因,也删去了一些本该记入正史的事情。这些事情,便成了野史,并且进行夸大或缩小论述。
摩尼猴洞《李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李氏后裔李怀远,在重修家谱时有序云:“……高祖仕奇公,字常杰,是国逢奢安乱,江南各大族毁家以周国难,从之,授都指挥使司佥事,拨给兵丁七百人,壬戌十月初九发蜀,癸亥六月袭破阿烈堡,筑安旗屯,四肃散兵游民,已巳八月十七大雾,伏奢酋部于红土川,官军掩斩之,奢安皆授首也。乱平后令屯守摩尼,时民谣曰:八月十七月无光,红土川头杀奢王,苗子倮罗贵无种,从此遁入水西场。而后张献忠乱蜀及至明亡,仕奇公皆未负国恩,恒恪守其本,未失大节,君子所以立而教万世,节义有在矣,及传……”(特别鸣谢:此卷老谱由摩尼猴洞李腾复先生友情提供,该谱于2013年由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补重订。)
据《明史》列传、地理、土司等篇记载,明崇祯二年,官军在四川永宁一带与叛军进行的主力决战。崇祯二年四月,川贵总督朱燮元派遣贵州总兵许成名等由永宁出兵收复赤水卫(今叙永县赤水镇)。八月,叛军首领安邦彦以歹费等人防守贵州陆广,乌迷等人防守遵义,阿蚱怯等守鸭池、三岔,各自号元帅,安邦彦自号“四裔大长老”,奢崇明自称“大梁王”,二位彝族土司合兵十余万进犯赤水卫。
朱燮元利用其恃勇好胜的弱点,采取诱敌于永宁一带决战的作战方针。密令赤水卫守将许成名佯败诱敌,同时令总兵林兆鼎、副将王国祯、刘养鲲分别从三岔、陆广、遵义出兵。安邦彦欲先破永宁,再回师迎击林兆鼎等军。安邦彦占据五峰山、桃红坝,侯良柱、刘可训出击桃红坝,大败叛军,斩敌一万余首级,安邦彦奔据山巅,据险固守。侯良柱,许成名等出敌不意,乘雾进捣其寨,安邦彦仓皇接战,败逃鹅项岭,又被侯良柱追败,死数万人。其后官军又乘胜追击并大败叛军于红土川,至此,奢氏已成强弩之末,“一代巨寇”奢崇明、安邦彦以及叛军都督莫德等被朱燮元擒斩于红土川。叛军头目死者143人,所余残部立如土崩瓦解,败退水西。
《明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七(朱燮元、刘可训、王三善等卷)载:“……四川总兵候良柱、副使刘可训遇贼十万于五峰山、桃红坝,大破之。贼奔距山巅,诸将乘雾力攻,贼复大败。又追逃之红土川,崇明、邦彦皆授首,时二年八月十有七日也。捷闻,帝大喜。以成名与良柱争功,赏久不下……”
《明史》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候良柱等卷)载:“……崇祯二年,总督朱燮元遣贵州总兵许成名复赤水卫,崇明、邦彦以十万众来争,成名还永宁,贼追之锐甚。良柱偕监军副使刘可训出战小却,成名等来援,贼乃据五峰山桃红坝。越数日,良柱乘敌不备,与副将邓玘等侵早雾迫之,贼大溃。成名闻山上呼口噪声亦出,贼奔鹅项岭,径长而狭,人马不能容。良柱、玘军至,贼复大败,死者数万人。崇明、邦彦与邦彦党伪都督莫德并授首,俘其党杨作等数千人。积年巨寇平,时称西南奇捷……”
《明实录》载:“……崇祯二年……八月甲寅召北镇抚司千户李若琏于文华门,戊午伪梁王奢崇明合伪大元帅安邦彦兵数万攻永宁,兵备副使刘可训、总兵侯良柱力拒却之,可训在永宁出兵遏贼,少失利,即入城,贵州兵不之救贼遂据桃红埧,庚申侯良柱、许成名约并力攻贼,贼恃其山险,方饮宴,蜀兵乘雾进捣其寨,贼仓皇接战,官兵力击大破之,黔兵夹进,贼走入鹅顶岭,径长而惬,官兵追迫,矢刃骤交,人马蹙蹈,倾陷□算……”
由以上正史与野史所记载的情况来看,明代“奢安之乱”确定发生在永宁,“大梁王”奢崇明与“四裔大长老”安邦彦确定被授首在红土川这个地方,时间确定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正史与野史均云:此日大雾。
泸州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摩尼镇社科联研究员涂电林先生通过多年对“奢安之乱”的研究表明:“奢安之乱”的最后一战战争地点,有大量的证据考证在麻城的奠山村。现在这个叫奠山的地方,据当地人传说有很多的“猓罗坟”,当地还有个地方叫“猓罗包”,据奠山村民回忆,当地村民在年轻“挖生地”时还曾经挖出大刀、长矛等兵器。并且“猓罗包”下,当地村民世代口口相传,说有一个“万人坑”,这难道真的是当年古战场的遗迹吗?根据奠山村民郭群辉提供的家谱《郭氏汾阳续传》中《我祖郭伦公与永宁之战考》记载,其祖为明武定候郭英六世孙郭伦,在平“奢安之乱”中任“督守守备后补游击将军”,与当年的八帅十二姓立下赫赫战功,根据朱燮元提出的“封功屯守”政策,被封守于“永宁军粮府田家沟乐荣里”,田家沟紧挨着奠山,《郭氏汾阳续传》前半卷主要是介绍“奢安之乱”,并且郭氏几代人考证自己族谱中的战争地名,与现在涂电林先生考证的几乎一致。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史料,可以清理出一个当年“奢安之乱”最后一战中,奢崇明与安邦彦大军作战的明确的线索:时间:大明崇祯二年八月十七,中秋后二日。地点:摩尼千户所境内天气:大雾奢安大军盘据地点:五峰山(位于现麻城奠山对门,今名五顶山。)明军屯兵地点:营盘山、麻线堡、摩尼所、安旗屯、猴洞、普市等地奢安兵败地点:桃红坝(位于现麻城双桥村,今名桃坝河,奢安二人在此被候良柱、刘可训战败。)明军追逃至:鹅项岭(位于现麻城罗儿田对门大山,今名鹅顶岭,许成名等乘大雾破奢安二人。)奢安授首地点:红土川(位于现摩尼镇簸罗村,今名红土坳,奢崇明与安邦彦最后被擒斩之地。)这一战在明史上称“桃红坝功”,在《明史·朱燮元卷》载:“……论桃红坝功,进少师,世荫锦衣指挥使。一品六年满,加左柱国。再议平贼功,世袭锦衣指挥佥事……”
在387年前农历八月十七这个时间,如果不通过用心地去深究正史与野史,您肯定不知道摩尼居然发生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摩尼野史”竟然巧然暗合《明史》《明实录》等正史史书。
泸州文史专家赵永康先生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的精彩:“很多学院派历史专家学者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全面的文史档案,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走遍史书上记载的山山水水,了解当地民俗、地理、地名情况,对档案中蛛丝马迹的历史依据往往略过,不能将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相合;而很多草根的民间文史爱好者,熟悉当地民俗、地理、地名情况,但没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全面的文史档案,所以对本地蛛丝马迹的历史依据往往也一一略过。我们该如何将这两种情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上下两端形成和谐的统一呢?”
欣慰的是,摩尼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摩尼镇的文化建设,镇社科联正在积极筹划“叙永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南面分会”的建立,希望更多的文史爱好者、族谱爱好者积极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还原当年历史,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为家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凡有意向加入摩尼镇社科联“叙永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南面分会”的爱好者,请在摩尼镇政府宣传办,范越同志处报名,报名电话:15183081100,或涂电林13982436444.)
校稿:陈勇
页:
[1]